新闻中心联系我们
深圳粤鹏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755-25857566 邮箱:sales@yphb.com.cn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南路深港豪苑名商阁 20C/D/E 湖南景翌湘台环保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731-55880108 邮箱:sales@yphb.com.cn 地址:湘潭市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路8号 |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的重大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专栏:行业新闻
发布日期:2014-05-15
阅读量:2519
来源:环保部【转载】
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现实必然性 休养生息是谋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策略,是中华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的重要体现。让一些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海洋、湿地、森林、草原和耕地等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具有重要意义。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的重大丰富拓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我们党治国理政、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就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重大的理念创新和战略抉择,极大丰富并拓展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和策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开辟了广阔空间。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加强环境保护有两条教训值得记取:一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我国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创新思路和方法,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其中应有之义。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举措。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使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有机融合、统筹实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抉择。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良好湖泊保护,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一系列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政策举措,为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吸纳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国内外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理性认识。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我国古代对鱼鳖类捕捞、材木苇蒲采伐等活动实行严格季节限制,对“犯禁者执而诛罚之”(《周礼》)。《淮南子》中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警示。汉初采取宽刑薄赋、军功授田、奴婢复民、逃者归产等措施,大大恢复了国家实力,为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础。唐代贞观时期倡导节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出现牛马布野、谷价低廉、路不拾遗、社会升平的昌盛景象。由经济社会的“休养生息”到自然生态的“休养生息”,是对“休养生息”理念策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休渔禁渔、林木限伐等政策措施,收到很好效果。国外也有类似做法。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具有丰厚的历史渊源,是我们党在新的起点上对人类生态智慧的系统借鉴和提升,必将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结构性、复杂性,只能走一条新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不是消极怠工、被动等待,不是不要发展、无所作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进取,察势、蓄势、扬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发展条件、积聚发展力量,把再造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从现阶段来说,就是要让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由失衡走向平衡,“治病祛疾”,进入良性循环;从长远来讲,就是增强耕地、江河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强身健体”,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核心是“生息”,基本要求是“休”和“养”,停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活动,主动保育,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策略实施上,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进重点突破。自然环境具有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自组织功能,在人类减少污染和损害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恢复自身强大功能,走向生态平衡。为此,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对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流域区域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休养生息。这些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耕地以及退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不堪污染重负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威胁的饮用水水源地等。 在生产力布局上,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确定发展方式和规模。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对已经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必须摈弃扬汤止沸的老方,施以釜底抽薪的猛药,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要对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 在方式方法上,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方法以及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强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意志,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生态化改造,修订和实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完善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需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针,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恢复我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要用新的理念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机遇,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大成效,用新的体制保障环境保护事业持续推进,用新的思路指导当前、谋划未来。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环境执法体制、环境监测预警体制。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对所有污染物,以及点源(矿山等)、面源(农业等)、固定源(工厂等)、移动源(车、船、飞机等)等所有污染源和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大气、土壤等所有污染介质的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同时,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草原、森林、湿地、海洋、河流等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所有保护区域进行整合,实施科学有效监管。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划定后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遵循生态保护红线由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构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编制关于构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抓紧推进试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提出城市之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丰富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一定意义上说,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应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实行横向生态补偿。 建立并严格执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并严格实施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包括编制区域和地区自然资产负债表、实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制度,营造不能、不敢盲目决策的制度环境。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对排放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 |